聚焦表面等离子体波用于小分子传感

发布时间:2023-09-08       阅读:596


自 21世纪以来,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,特征尺寸在 1-300 纳米范围内的各种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。人们致力于研究纳米尺度上强烈的光-物质相互作用,贵金属纳米材料(如金、银和铜)因其催化活性、荧光特性和表面等离子体(SP)等特殊性质而备受关注。其中,SP 对纳米粒子和周围介质的特性极为敏感,因此具有良好的传感器性能。对于扩展的金属表面,这就产生了表面等离子体极化子(SPPs),它是一种蒸发波状态,通过电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在金属表面定位,并在金属-电介质界面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波(SPW)。对于金属纳米粒子,响应来自局部表面等离子体(LSP),其共振取决于粒子的材料、大小和形状。当被电介质包围的金属纳米粒子被电磁辐射激发时,其自由电子将通过与入射电磁场的共振相互作用而集体振荡。这一过程被称为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LSPR),在纳米光子、材料科学、生命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。基于对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波(SPW)的控制,已有许多实际应用的报道,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(SERM)、显示技术、医疗诊断和治疗、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、太阳能电池、微/纳米器件等。


此外,表面等离子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能够克服经典衍射极限,在亚波长尺度上操纵光。表面等离子体的一个特点是,它们在比入射光波长小得多的尺度上被局部化,这对高度集成的光子学和数据存储应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因此,将光定位或限制在更小的区域对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,包括集成光子学、亚波长光学、光数据存储、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和光刻技术。然而,由于自由电子的振荡吸收导致损耗大,传输距离小,因此很难在低传输损耗的情况下实现强大的局部场增强,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。此外,操纵针尖式 SNOM 的所需的机械系统既笨重又复杂,严重限制了微型化的潜力,并且样品必须经过预处理和固定后才能分析,这给实时检测样品的变化造成了限制。


在这项工作中,我们开发了具有纳米盘、立方体和三角形几何形状的金纳米结构,这些结构能够聚焦和引导表面等离子体波(SPW),相关样品可以通过微通道传送到聚焦区域进行传感,无需繁琐的机械操纵系统,从而实现实时分析。通过数值模拟和 TM/TE 偏振实验,我们证明了 SPW 可以在不同的纳米结构之间传输,大部分 SPW 功率都集中在纳米结构的顶端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实现了很好的传输特性,不会因特征模式共振而产生巨大损耗,我们观察到聚焦尖端的电磁场功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。聚焦点的传输距离和方向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定制,最后我们将设计的器件应用于卟啉类小分子的传感。





图 (a、d)分别模拟了带有 50 纳米金三角形尖端的 500 纳米金纳米盘和带有金三角形尖端的 50 纳米之字形棒。(b、e)分别为图(a、d)中虚线框内区域的放大图。(c、f)分别为图(b、e)横向虚线上的能量强度分布。(g、h)分别为制造的纳米结构的扫描电镜图像。比例尺为 100 nm。


该工作被发表在 “Hongrui Shan, Hailang Dai, Qiheng Wei, and Xianfeng Chen, Focusing of Surface Plasmon Wave for Small-Molecule Sensing, Advanced Photonics Research, 2300165 (2023)”


论文链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full/10.1002/adpr.202300165